半导体研磨CMP工艺中,监控研磨厚度的核心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技术,结合实时检测与工艺控制实现精准管理: 一、光学终点检测技术反射光谱分析
- 通过特定波长(如632.8 nm)的光源照射晶圆表面,分析反射光强度变化判断材料层切换。当研磨至目标材料层时,反射率特征发生突变,触发终点检测。
- 应用场景:SiO₂、金属层(如铜)的抛光终点判定。
干涉法
- 利用光在薄膜上下表面反射产生的干涉条纹,通过椭偏仪实时监测膜厚变化,动态计算剩余厚度并控制抛光停止时间。典型精度可达±1 nm级别。
二、电学终点检测技术- 电容监测法
通过测量晶圆表面电容值变化判定终点。例如,铜抛光时,当阻挡层(如Ta/TaN)暴露后,电容值突变,系统自动终止研磨。
三、声学终点检测技术- 采用高灵敏度麦克风采集研磨过程中声波信号,分析频率和强度特征。例如,硬质材料(如钨)与软质材料(如铜)的研磨声波频谱差异显著,通过模式识别判定终点。
四、多阶段工艺控制技术iScan与FullScan模式
- iScan:在铜抛光第一阶段(粗抛)实时扫描表面厚度,通过闭环反馈调节压力与转速,确保铜层减薄至预设值(如500 nm ±10 nm)。
- FullScan:在精抛阶段采用全局扫描模式,低压力下精确去除残留铜并暴露阻挡层,同步监测厚度均匀性。
多参数协同控制
- 结合研磨压力(50-500 g/cm²)、转速(500-5000 rpm)与研磨液浓度(如SiO₂颗粒10-20 wt%)的动态调整,抑制厚度偏差(Tolerance < ±5 μm)。
五、分层抛光与终点联动- 对多层结构(如铜互联+阻挡层+介电层)采用分步抛光策略。例如:
- 第一研磨头:高去除速率抛光铜至目标厚度4;
- 第二研磨头:低速率抛光至阻挡层完全暴露4;
- 第三研磨头:非选择性抛光去除阻挡层,并通过光学终点检测确认介电层厚度。
六、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- 整合光学、电学、声学等多传感器数据,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厚度预测模型,提升复杂工艺条件下的监控精度与稳定性。
以上方法通过实时反馈与工艺参数优化,确保CMP工艺中研磨厚度的纳米级精度控制,同时降低过抛或欠抛风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