芯片外延技术:半导体制造的“隐形基石”一、外延层是什么? 芯片外延(Epitaxy)是指在单晶衬底上生长一层高质量单晶薄膜的工艺,这层薄膜称为“外延层”。外延层与衬底可以是相同材料(同质外延)或不同材料(异质外延),其晶体结构严格遵循衬底晶格排列。例如,碳化硅(SiC)外延晶片通常以SiC衬底为基础,通过化学气相沉积(CVD)等工艺生成特定厚度的外延层。 二、为什么需要外延层?- 提升器件性能:外延层可优化材料的电学特性(如击穿电压、电子迁移率),满足高频、高功率器件需求。例如,SiC外延层在新能源汽车、5G通信等领域能显著提高芯片效率和耐压能力。
- 降低缺陷影响:第三代半导体(如SiC、GaN)衬底缺陷较多,外延层可在缺陷较少的区域生长,减少器件失效风险。
- 成本与工艺平衡:通过外延技术,可在低成本衬底上生长高性能材料层,例如在硅衬底上外延GaN以实现高性价比器件。
三、外延技术的关键流程以硅外延为例,典型流程包括: - 衬底准备:对硅片进行清洗和表面处理,确保无污染。
- 气相沉积:使用硅源(如SiH₄、SiCl₄)与氢气反应,在高温下生成单晶硅外延层,同时通过掺杂(如磷、硼)调控电学特性。
- 质量控制:实时监测生长速率(受温度、气体流速影响)和缺陷密度,确保外延层均匀性。
四、行业动态与挑战- 技术突破:中国厂商瀚天天成近期完成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厂房建设,预计2025年3月启动量产,此举将大幅降低SiC芯片成本并推动国产化进程。
- 产业链协作压力:英伟达与台积电因AI芯片(如Blackwell系列)的封装良率问题产生摩擦,凸显外延及封装环节对高性能芯片量产的重要性。
- 第三代半导体竞争:SiC、GaN外延技术成为全球焦点,国内企业正加速布局,但面临衬底质量、工艺稳定性等瓶颈。
五、未来趋势- 大尺寸化:8英寸及以上外延晶片逐步取代6英寸,提升生产效率(如瀚天天成8英寸产线)。
- 异质集成:通过外延实现不同材料(如Si基GaN)的集成,拓展芯片功能。
- 智能化工艺:AI辅助外延生长参数优化,减少人工调试成本。
芯片外延虽非终端产品的“主角”,却是半导体性能跃迁的核心环节。随着第三代半导体需求激增,外延技术的创新将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关键赛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