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光刻 刻蚀
查看: 37|回复: 0

晶体管诞生记:一场持续26年的科技接力赛

[复制链接]

640

主题

86

回帖

2744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2744
发表于 7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晶体管诞生记:一场持续26年的科技接力赛
一、前奏:电子管的「中年危机」(1907-1939)

在晶体管出现前,电子设备依赖真空三极管实现信号放大‌。这种玻璃泡里的「电灯丝」虽然让收音机、早期计算机成为可能,但存在三大致命伤:

  • 耗电量堪比电热水器(150千瓦的ENIAC电脑运行时,整个费城的灯光都会变暗)
  • 寿命仅500小时,相当于每天要换1-2个「灯泡」‌
  • 体积如暖水瓶,1台收音机需要塞进6-8个电子管‌

二、实验室里的「意外收获」(1939-1947)

贝尔实验室在1939年组建「半导体梦之队」时,原本目标是改进电话通信设备‌。三位科学家的分工颇具戏剧性:

  • ‌肖克利‌:提出「电场控制电流」理论,像用遥控器调节水流‌
  • ‌巴丁‌:发现半导体表面存在「电子湖泊」,推翻原有理论‌
  • ‌布拉顿‌:用金箔、塑料片和回形针做出第一个原型机‌

1947年12月23日,他们将两根金箔触点压在锗晶体上,当施加0.01伏电压时,输出端竟放大了45倍信号——这就是人类首个点接触晶体管‌。

三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蜕变(1948-1956)

这个划时代发明最初却像个「傲娇的婴儿」:

  • 首批晶体管成品率仅20%,10个里有8个是废品‌
  • 1952年售价16(相当于现在180),是电子管的30倍‌
  • 肖克利与巴丁因专利纠纷决裂,后者愤而离开团队‌

转机出现在1951年,肖克利提出‌结型晶体管‌概念,将金属触点改为PN结半导体层,成品率跃升至80%‌。到1954年,索尼推出首款晶体管收音机TR-55,标志着这项技术正式走向大众‌。

四、鲜为人知的「幕后英雄」
  • ‌利莲费尔德‌:1926年就申请晶体管专利,但因材料纯度不足未能实现‌
  • ‌珀尔团队‌:1938年用溴化钾晶体做出原型机,可惜频率只有1Hz‌
  • ‌战俘营工程师‌:二战期间,德国战俘用电子管零件偷偷组装简易收音机,意外验证了半导体技术的可行性‌

这场持续26年的科技马拉松最终在1956年迎来高潮:肖克利、巴丁、布拉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‌。而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想到,当初那个在实验室里「滋啦」作响的小装置,如今已进化成指甲盖里容纳500亿个的纳米级开关。
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免责声明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半导贴吧 ( 渝ICP备2024033348号|渝ICP备2024033348号-1 )

GMT+8, 2025-4-16 11:48 , Processed in 0.109758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