芯片封装工艺流程
芯片封装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图片来源于网络
[*]芯片切割:首先,将芯片背面贴上蓝膜并置于铁环之上,然后送至芯片切割机上进行切割,目的是将晶圆上的芯片切割分离成单个晶粒。
[*]晶粒黏贴:将晶粒黏着在导线架上(也称为晶粒座),预设有延伸IC晶粒电路的延伸脚,用银胶对晶粒进行黏着固定。
[*]焊线:将晶粒上的接点与导线架内的引脚通过金线或铝线铜线连接,完成电路信号的传输。
[*]封胶:将导线架预热后,将半溶化的树脂挤入模具中,树脂硬化后便可开模取出成品。封胶的目的是防止湿气等外部侵入,并有效地将内部产生的热量排出外部。
[*]切脚成型:封胶后,去除导线架上多余的残胶,经过电镀增加外引脚的导电性和抗氧化性,然后进行切脚成型,剪切分离并将不需要的连接用材料切除。
[*]后续处理:包括去胶、去纬、去框等处理,确保芯片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。最后进行测试检验,确保芯片没有问题。
芯片封装的目的在于确保芯片经过封装之后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、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散热性能,保护芯片并保证其高效稳定的正常工作。
不同封装技术的优缺点:
[*]引线键合:使用金属线连接芯片和基板,工艺成熟,成本较低,但引线长度较长,信号传输延迟较大。
[*]倒片键合:通过芯片顶部的凸点实现连接,电气性能优于引线键合,但工艺复杂,成本较高。
[*]无引线缝合(TAB):使用热棒工具将芯片电极与引脚键合,适合高密度连接,但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材料。
[*]晶圆级封装(WLP):在晶圆状态下重新布线并密封,封装尺寸几乎与芯片相同,适合高集成度应用,但工艺复杂,成本较高。
页:
[1]